Principles of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strong aftershock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atalogue revision plan−A case study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Tancheng 8½ earthquake in 1668
-
摘要: 提出遴选、考证历史强余震史料的原则与技术环节,探索了综合性确定历史强余震时间、震中、震级的技术方案。作为例子,对1668年郯城8½级地震的7次强余震史料进行了系统收集、考证,校订了其地震基本参数。Abstract: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links for selecting and verifying historical strong aftershocks,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chem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ccurrence time, epicenter location and magnitude of historical strong aftershocks we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w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verified the historical data of 7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Tancheng M8½ earthquake in 1668, and revised their basic seismic parameters.
-
图 5 郯城8½级地震强余震震中及现代地震震中分布图
实心圆为郯城地震主震及强余震(1668-07-25—1672-06-17);空心圆为现代地震(1970-01-01—2017-12-31,ML≥2.0)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 of strong aftershock of the M8½ Tancheng earthquake and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s of modern earthquake
Solid circle for Tancheng earthquake main earthquake and strong aftershocks(1668-07-25—1672-06-17);The hollow circle is a modern earthquake(1970-01-01—2017-12-31,ML≥2.0)
表 1 1668年7月25日郯城8½ 级地震强余震目录现有结果简表
Table 1. Existing earthquake catalog of strong aftershocks of the M8½ Tancheng earthquake on July 25, 1668
序号 地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级M 来源 北纬/° 东经/° 参考地名 1 1668-07-25 19时 35.3 118.6 山东郯城、莒县间 7.1 ① 1668-07-25 夜 7.1 [8] 2 1668-07-26 06时 35.3 118.6 山东郯城、莒县间 7.1 ① 1668-07-26 7.1 [8] 1668-07-26 36.4 119.2 山东安丘 6¾ [4] 1668-07-26 35.0 118.5 山东郯城、莒县间 6½ [6] 3 1668-08-24 35.3 118.6 山东郯城、莒县间 6½ ① 1668-08-24 6.5 [8] 1668-08-24 36.5 118.5 山东临朐一带 5¾ [4] 1668-08-24 34.8 118.5 山东郯城 6 [6] 4 1668-09-18 35.3 118.6 山东郯城、莒县间 6¾ ① 1668-09-18 6.7 [8] 1668-09-18 36.2 117.1 山东泰安东北 6 [4] 1668-09-18 34.8 118.5 山东郯城 6 [6] 5 1670-12 35.3 118.0 山东费县 5 [4] 1670-12-20 35.3 118.0 山东费县 5 ① 1670-12-20 山东费县 5 [8] 1670-12-20 35.5 118.8 山东莒县附近 6 [6] 6 1671-09 35.3 118.0 山东费县一带 5 [2] 1671-09 35.3 118.0 山东费县一带 5 [3] 1671-09-03—10-02 35.3 118.0 山东费县 5 ① 1671-09-03—10-02 山东费县 5 [8] 1671-09 35.3 118.0 山东费县一带 5 [4] 1671-09-27 35.3 118.6 山东费县以东 5½ [6] 7 1672-06-17 37.0 119.8 山东掖县西南 5¼ ① 1672-06-17 35.6 118.8 山东莒县 6 [4] 1672-06-17 35.6 118.8 山东莒县 6¼ [6] ① 山东省地震预报中心. 山东省历史地震目录(内部资料). 1985 表 2 1668年7月26日(康熙七年六月十八日)强余震史料表
Table 2.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 on July 26, 1668 (June 18, the seventh year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序号 记载点 余震时间 余震情况 史料来源 1 山东郯城 自夜彻旦 自夜彻旦,响震不止 《客舍偶闻》 2 山东莒州 连日 地震如雷,连日不止 《客舍偶闻》 3 山东莒州 初时 自七年大震后,初时一日动数次,后或一日一动,或一月一动,至今四年犹屡动不止 《莒州志》卷二 4 山东莒州 明日 明日,地忽坟起,又大动,莒州州守随地展仄数四,地定乃扶起,己月余尚不能起坐 《客舍偶闻》 5 山东莒州州 主震后逃难中 井有声,水涌起,急走避之,水溢四流,须臾而止,更趋视之,沙拥塞平井口,坌起成堆 《客舍偶闻》 6 山东安丘 连日 连日动摇再三 《安丘县志》卷一 7 山东安丘 连日 地动如簸如颠,一时数次……连日大地颠摇,房屋陆续倾倒,近所未闻,史所未载 《客舍偶闻》 8 山东泰安州 至十八日天明 当夜连震六次,比天明震十一次 《泰安州志》卷一 9 山东泰安州 至十八日亥时 十八日辰时微震二次,亥时同 《客舍偶闻》 10 山东泰安州 至十八日天明 比天明连震十一次 《泰安府志》卷二九 11 泰山之东 至十八日迄晓 泰山之东为最甚……一夜数动,迄晓乃止 《谦斋文集•地震说》卷四 12 山东东平州 至十八日天明 比天明连震十一次 《东平府志》卷二十 13 山东德州 八日内 一震连八日 《德州志》卷一〇 14 山东冠县 十七日夜三更 十七日戌时地震,至三更又震 《冠县志》卷五 15 山东蒙阴 至十八日巳时 蒙阴县报:次日巳时未止 《客舍偶闻》 16 山东诸城 主震后 顷而复震,至再至三 《客舍偶闻》 17 山东胶州 主震后昼夜 一时数次……昼夜惊悸 《沂州志》卷六 18 山东莱芜 至数月 大震后时复小震不止,民皆野外,
不敢屋居,数月乃定《莱芜县志》卷二 19 山东高密 十八日 复震 《高密县志》卷一〇 20 山东高密 十八日亥时、丑时 亥时大震二次,丑时震三次 《客舍偶闻》 21 山东高密 当年 是年屡震 《高密县志》卷九 22 山东潍县 十八日 又震 王《潍县志》卷五 23 山东昌邑 十八日 又震 《昌邑县志》卷一 24 山东莱州府 十八日 又震 《莱州府志》卷一二 25 山东掖县 十八日 屡震 《掖县志》卷五 26 山东蒙阴 十余日内 震动今犹十日不获息……今且十余日,
日尚动数连《蒙阴县志》卷四 27 山东临朐 数月内 后数月时动 《临朐县志》卷二 28 山东临朐 连日 连日不止 《临朐县志》卷一〇 29 山东益都 主震岁余 嗣后日微动,岁余方止。莒州尤甚 《益都县志》卷一〇 30 山东博兴 五日内 五日三次 《博兴县志》卷八 31 山东章丘 二个月余 连震二月余方定 《章丘县志》卷一 32 山东青州府 数月内 地大震……益都、寿光、临朐、安丘、诸城尤甚,数月不止 《青州府志》卷六三 33 山东诸城 数月内 复相继震动,数月不休 《诸城县志》卷九 34 山东淄川 数月内 嗣后,连震数月 《淄川县志》卷三 35 山东峄县 三年内 自此三年中,地震屡不息 《峄县志》卷二 36 山东峄县 三年内 自此至(康熙)八年、九年屡震 《沂州志》卷一 37 山东沂州 六年内 地震起自戊申至癸丑,六年屡震未息 《沂州志》卷一 38 山东日照 四年内 计四年余 《日照县志》卷一 39 山东兖州 数年内 地大震……后数年屡震不息 《山东通志》卷六三 40 山东兖州 数年内 兖州府地震……后数年屡震 《兖州府志》卷三九 41 山东鱼台 数年内 后数年连震 《鱼台县志》卷四 42 山东城武 月余内 人惊月余,男女皆露居 《城武县志》卷三 43 山东省(济南
府、兖州府、
东昌府等)十七日戌时起 山东自六月十七日戌时起,地连震数次……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等五十九处,沂州、郯城死伤尤众 《三冈识略》卷五 44 江苏清河(今
清江市西南)十八日 次日又震,越日又震 《清河县志》卷一 45 江苏溧阳 十八日 地震 《镇江府志》卷四三 46 江苏赣榆 三年内 自后时震时止,经三岁率以为常 《赣榆县志》卷二 47 江苏江宁府 连日 连日大震,各省俱震,声如战斗 《见闻录》 48 江苏丰县 十八、十九日 次二三日连震,人皆露处 《丰县志》卷一六 49 江苏宿迁 二月内 七年六月地屡震,两月方止 《宿迁县志》卷六 50 江苏徐州 经月 经月乃定 《徐州志》卷八 51 江苏沭阳 延续多日 震后频频震不停,编苇织蓬星露宿 《沭阳县志》卷四 52 安徽凤阳府 七日内 地大震,七日乃止 《凤阳府志》卷三 53 安徽太平府
(治今当涂)延续多日 六月地大震……屡震后,地中生毛 《太平府志》卷三 54 安徽当涂 延续多日 六月地大震……屡震后,地生白毛 《当涂县志》卷三 55 直隶盐山 十八日 又震 《盐山县志》卷九 56 天津卫 十八日 又震 《天津卫志》卷三 57 浙江湖州、绍兴 十八日 次日又震 《清史稿•灾异志》志十九 58 浙江德清 十七日夜半 至夜半复震 《德清县志》卷一〇 表 3 1668年7月25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夜强余震史料表
Table 3.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trong aftershock at night of July 25, 1668 (June 17, the seventh year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序号 记载点 余震时间 余震情况 史料来源 1 山东郯城 自夜彻旦 郯城县报:地震,……自夜彻旦,响震不止 《客舍偶闻》 2 山东莒州 连日 地震如雷,连日不止 《客舍偶闻》 3 山东莒州 初时 莒州自七年地大震后,初时一日动数次,后一日一动,或数日一动,或一月一动,至三、四年止 《山东通志》卷六三 4 山东滋阳 至子时 戌时地震有声,至子时止 《滋阳县志》卷二 5 山东邹县 至子时 戌时地震有声,至子时止 《邹县志》卷二 6 山东滕县 经时 戌时地忽震动……摇撼数次,经时方止 《客舍偶闻》 7 山东冠县 至三更 至三更又震 《冠县志》卷五 8 山东高密 亥时至丑时 亥时地鸣有声,雷震兼作,大震二次,丑时震三次 《客舍偶闻》 9 山东诸城 顷而 顷而复震,至再至三 《客舍偶闻》 10 山东胶州 一时 一时数次 《胶州志》卷六 11 山东莱芜 时复 大震后时复小震不止,民皆野外,不敢屋居,数月
乃定《莱芜县志》卷二 12 山东莘县 戌时 戌时地震二次 《莘县志》卷四 13 山东文登 戌时 戌时地大震者三,声如雷 《文登县志》卷一 14 山东成山卫 戌时 戌时地大震者三,声如雷 《荣成县志》卷一 15 山东安丘 一时 地动如簸如颠,一时数次。……连日大地颠摇,房屋陆续倾倒,近所未闻,史所未载 《客舍偶闻》 16 山东泰安州 比天明 比天明连震十一次 《泰安府志》卷二九 17 山东东平州 比天明 比天明连震十一次 《东平府志》卷二十 18 泰山之东 一夜 地震之日,时而大震,而泰山之东为最甚……一夜
数动,动迄晓乃止《谦斋文集•地震说》
卷四19 山东蒙阴 至次日巳时 蒙阴县报:次日巳时未止 《客舍偶闻》 20 山东海丰 自戌抵亥 戌时地震作声……旋复地震……自戌抵亥方止 《客舍偶闻》 21 山东德平 戌时 戌时地震二次 《德平县志》卷三 22 山东省济南、兖
州、东昌等)戌时起 山东自六月十七日戌时起,地连震数次……被灾地方济南、兖州、东昌等五十九处,沂州、郯城死伤尤众 《三冈识略》卷五 23 直隶清河 十七日 十七日地震二次,震倒房屋 《清河县志》卷三 24 直隶冀州 初更时 六月十七日初更时,地大震二次 《冀州志》卷一 25 河北真定 戌时起 十七日戌时起北直(时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地震
二次《三冈识略》卷五 26 江宁府(今南京) 主震后 连日大震……不时摇动 《见闻录》 27 江苏赣榆 主震后 自后时震时止,经三岁率以为常 《赣榆县志》卷二 28 江苏吴县 逾时 戌正三刻地震,从西北起,民居震动,逾时止 《吴县志》卷二一 29 河南汝宁府
(今汝南县)逾时 十七日地震有声,逾时不止 《汝宁府志》卷一六 30 河南上蔡 逾时 十七日地震有声,逾时不止 《上蔡县志》卷一二 表 4 1668年郯城8½级地震7次强余震基本参数校订结果对比表
Table 4. Comparison table of basic parameters of 7 strong aftershocks of M8½ Tancheng earthquake in 1668
序号 地震时间
(年-月-日)震中位置 震级M 来源(备注) 北纬/° 东经/° 参考地名 0 1668-07-25 34.8 118.5 山东郯城 8½ [4](主震) 1 1668-07-25 35.0 118.6 山东临沭 6¾ 本文(新增) 2 1668-07-26 36.4 119.2 山东安丘 6¾ [4] 35.8 119.0 山东莒县 7 本文 3 1668-08-24 36.5 118.5 山东临朐一带 5¾ [4] 35.5 118.8 山东莒县 6 本文 4 1668-09-18 36.2 117.1 山东泰安东北 6 [4] 35.6 118.9 山东莒县 6¼ 本文 5 1670-12-20 35.3 118.0 山东费县 5 [4]、本文(日期变) 6 1671-09-27 35.3 118.0 山东费县 5 [4]、本文(日期变) 7 1672-06-17 35.6 118.8 山东莒县 6 [4]、本文(无变化) -
[1] 李善邦. 中国地震目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0: Ⅴ—Ⅷ, 107-114 [2]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 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册合集合订本)[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1: 92-100 [3] 顾功叙. 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95-103 [4]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205-223 [5] 谢明富,廖小琼. 1605年琼山大地震余震分布质疑[J]. 华南地震,2001,21(4):33-37 doi: 10.3969/j.issn.1001-8662.2001.04.009 [6] 张志中,潘华,鄢家全,等. 历史地震之余震参数的复核方法[J]. 中国地震,2009,25(2):159-169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09.02.006 [7] 任栋. 阿图什8¼级大地震最大余震及续发性强震问题研究[D]. 兰州: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 20-50 [8] 高维明, 李家灵, 郑朗荪, 等. 1668年山东郯城8½级地震[A]∥郭增建, 马宗晋. 中国特大地震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70-97 [9] 谢毓寿, 蔡美彪.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39-256 [10] 谷继成,谢小碧,赵莉. 强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解释[J]. 地震学报,1982,4(4):380-388 [11] 石川有三,朱传镇,曹天青. 唐山、海城、盐源—宁蒗地震强余震特征[J]. 地震学报,1983,5(1):15-30 [12] 王健,汪素云,胥广银,等. 1948年威海地震再调查和参数校订[J]. 中国地震,2004,20(4):419-424 doi: 10.3969/j.issn.1001-4683.2004.04.014 [13] 国家地震局.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1: 80-81 [14] 汪素云, 时振梁.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关系及其应用[A]∥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中国地震区划文集[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79-184 [15] 武焕英. 历史地震震级的估算[A]∥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 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1)[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97-104 [16] 刘昌森, 火恩杰, 王锋.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遣[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28-29 [17] 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 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3: 105-159 [18] 江苏省地震局. 江苏地震志[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7: 351-364 [19] 河南省地震局. 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地震历史资料[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0: 188-201 [20] 彭孙贻(清). 客舍偶闻[M]//于德源校注. 金元明清北京史料笔记丛刊•客舍偶闻•玉堂荟萃.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1-6, 15-26 [21] 高维明,李家灵,郑朗荪,等. 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J]. 中国地震,1988,4(3):9-15 [22] 李家灵,晁洪太,崔昭文. 1668年郯城8½级地震断层及其破裂机制[J]. 地震地质,1994,16(3):229-237 [23] 晁洪太,李家灵,崔昭文,等. 与1668年郯城8½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1997,15(4):18-25 [24] 郯庐断裂带地质填图课题组. 郯庐活动断裂带地质图(1∶50 000)说明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3: 17-20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7742—2008中国地震烈度表[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1-3 [26] 鄢家全,张志中,王健,等.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J]. 地震学报,2011,33(4):515-531 doi: 10.3969/j.issn.0253-3782.2011.04.011 -